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王修含
1.面膜不應長期停留在皮膚表面,建議置放或塗敷於臉部五至三十分鐘後就應清除[11],最佳的停留時間為10∼15分鐘,避免過敏或刺激性皮膚炎。
2.使用面膜勿過度頻繁,最安全的用法是每次間隔一周以上。對正常的皮膚而言,表皮在受損後,約需72小時才能完全恢復[11],故若想要更密集使用面膜,最好每次至少間隔三天以上,以確保皮膚的健康。
3.面膜的保濕效果只是暫時性的,對乾燥性膚質者,除了使用面膜,可能還需要定期塗抹一般的保濕劑等保養品(配方可包括補水/吸水與鎖水/封閉性成份等物質)[11],不建議頻繁每日使用面膜當作皮膚的保濕措施。
4.面膜的美白效果來自其中的活性成份,對苯二酚(hydroquinone)是傳統上常用於美白的化學物質,也就是所謂的「三合一美白配方」主成份,但對苯二酚可影響黑色素細胞的細胞膜結構,最後讓整個黑色素細胞壞死。由於副作用方面的考量,不建議連續使用對苯二酚超過六個月,也不建議高濃度使用。
事實上,自三合一配方發表後的三十多年來,皮膚科醫師已發現了許多較新且較安全的美白成分,如杜鵑花酸(azelaic acid)、 麴酸(kojic acid)、甘醇酸(glycolic acid)、甘草萃取物(licorice extract)、蘆薈苦素(aloesin)、熊果素(arbutin)、黃豆萃取物(soy extracts)、維生素C(vitamin C)、菸鹼胺(niacinamide)等眾多的物質,亦可互相結合搭配使用,取代對苯二酚[12]。
此外,美白面膜可能會添加果酸,利用它的去角質作用,代謝皮膚角質層的黑色素,而果酸亦可增加皮膚的黏多醣(mucopolysaccharide)含量,尤其是真皮層內的葡萄胺聚糖(醣胺多醣,glycosaminoglycans,簡稱GAGs),此種多醣類吸水性質甚佳,可增加皮膚的保濕程度。若對前臂皮膚施以20%的甘醇酸(分子結構最單純的果酸,分子量只有76,但刺激性較高),將會增加表皮與真皮中的玻尿酸含量,使得皮膚水分增多。使用果酸治療的部位,其中的膠原蛋白mRNA的基因表現量也呈現上昇的趨勢[11,13]。在使用美白面膜前,建議閱讀產品成分表,瞭解該款美白面膜的活性成份,這是對維護皮膚健康相當重要的使用前步驟。
5.過度便宜的面膜產品,使用前宜三思!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廉價面膜的成分可能是水、增稠劑、一點點保濕劑(例如甘油、丁二醇)、防腐劑與香料[14],其它活性成份可能缺乏或是濃度不足。而且過於廉價的面膜產品,在製程與內容物出現瑕疵的機率可能會大幅增高,為了皮膚健康,建議不要使用。
註:前述的增稠劑常見的可能成份包括聚羧乙烯(又稱為卡波姆/卡波莫或卡波樹脂/ carbomer),或是丙烯醯二甲基牛磺酸銨/VP 共聚物(ammonium acryloyldimethyltaurate/VP copolymer)等;保濕劑常見的可能成份包括甘油(glycerin)、丁二醇(butylene glycol)[15]。附記於此,提供讀者於選購面膜產品時,可閱讀成份表,做為參考。
11.Zoe Diana Draelos (2011)。藥妝品學(邱品齊、王修含、蔡逸珊編譯)。Elsevier出版社台灣分公司(台灣愛思唯爾公司)出版, ISBN 978-986-6538-85-8。(原著第二版出版於2009年)
12.王修含(2013年9月),三合一美白藥膏:效果與副作用,台北皮膚科王修含醫師部落格,2016年12月1日取自 http://www.skin168.net/2013/09/hydroquinone-whitening-cream.html
13.王修含(2015年10月),果酸的結構、功能(去角質、保濕)與作用機轉、穿透深度,台北皮膚科王修含醫師部落格,2016年12月1日取自 http://www.skin168.net/2015/10/AHA.html
14.林志青(2013)。你買的保養品 是垃圾還是寶?台北:大大創意出版社
15.CosDNA網站:化妝品、保養品成分查詢分析,2016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cosdna.com/cht/stuff.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