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協會理事長 梁庭繼醫師
根據我們過去的臨床觀察,接受過生物能科技(包括生物能、生物光能和生物能共振)的處置,往往發現睡眠障礙會得到改善,我們建立這項研究是通過對睡眠質量檢查和腦電波圖像的可能變化,來更客觀評估生物能科技的有效性。
透過「睡眠嚴重程度指數」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修改,我們使用了一種較適合台灣地區人民的自我評估問卷來進行數據收集,更能用於量化研究睡眠障礙的病人,同時協助進一步反映出心理性因素睡眠障礙或身體結構性因素睡眠障礙。比較接受生物能共振實驗人組(共36 例)與未接受生物能共振(只有接受聲波拍子)對照人組(共9 例)的結果,再進行統計分析。
本實驗為單盲測試實驗,受試者接受實驗時不知道被分配於生物能共振實驗組或是未接受生物能共振(只有接受聲波拍子)對照組。兩組都分別利用腦電波圖(EEG)數據記錄,均採用標準腦電圖頭皮線索和監督執行。
受試者被告知實驗進行時不允許張開眼晴,記錄進行分析包括:生物能共振或未接受生物能共振(只有接受聲波拍子)作用前15 分鐘,接受生物能共振或未接受生物能共振(只有接受聲波拍子)作用過程達60分鐘,和生物能共振或未接受生物能共振(只有接受聲波拍子)作用後15分鐘。
作為未接受生物能共振(只有接受聲波拍子)作用的對照組受試者,作用前15分鐘,作用過程達60分鐘,和作用後15分鐘,所述EEG信號沒有任何改變。相反地,作為生物能共振作用的實驗組受試者,包括作用前15分鐘,作用過程達60分鐘,和作用後15分鐘,所述腦電波圖頻譜15-27 赫茲範圍內明顯產生增生波,人數比例高達91.7%,同時具有統計學(使用Fisher 精確檢驗統計比較上的顯著增加P <0.05)。
實驗組和對照組都遵照指示於實驗完成三天後完成睡眠情況問卷調查。問卷包括九個問題:
Q1 不能在30 分鐘內獲得睡覺
Q2 晚間醒來超過30 分鐘以上
Q3 比預期醒來的時間提早1∼2 小時
Q4 來後沒有感覺神清氣爽
Q5 礙已經影響到白天的工作能力
Q6 疼痛或不適一直干擾睡眠
Q7 會因為情緒抑鬱或焦慮而干擾生活
Q8 因為打鼾引起呼吸暫停窒息
Q9 因有肢體和瘙癢等不適而防止入
統計分析(使用肯德爾秩相關係數,或tau 蛋白試驗)進行比較實驗組(36例)與對照(9例),這是一種非參數假設檢驗以確定的睡眠障礙對治療反應的結果。
根據睡眠情況問卷調查評估結果,研究發現睡眠障礙改善為九個問題中的Q1,Q2,Q3,Q4,Q5 和Q7,都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但不顯著性差異的是九個問題中的Q6,Q8 和Q9(P> 0.05)。
這些結果可能表明,問卷問題中的Q1,Q2,Q3,Q4,Q5 和Q7因為比較反映由於心理因素產生的睡眠障礙,是較有可能透過生物能共振產生改善。然而,調查問卷中問題Q 6,Q8 和Q9 所反映的身體結構因素性睡眠障礙,則較未能透過生物能共振得到改善。
這是全球第一個臨床研究,以客觀數據證明一種物理方法可以改善心理因素產生的睡眠障礙和瞬間產生腦電波活動改變。我們認為,生物共振可以輔助或替代化學藥物(安眠藥)的使用。我們正使用功能性腦部磁振造影(fMRI)來進一步量化生物能對腦生理學的影響。
|